力特保险丝|力特自恢复保险丝|力特保险管 当前位置: 首页 >>新闻资讯>>行业资讯 |
力特保险丝|力特熔断器 - 富士康:从代工到品牌的“不完全”转型 |
littelfuse|力特保险丝|力特熔断器一级代理商 东莞市长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:0769-81700518
作为苹果公司在华最大的代工厂,富士康近年来频频采取行动,进行产业升级。
最近富士康的机器人计划引发了广泛关注。“3年增加100万台机器人”,台湾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表示,希望到2014年装配100万台机械臂,要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,并在数年内通过自动化消除简单重复性的工序。
事实上,富士康曾多次遭到环保组织、劳工组织调查,称其污染环境,甚至导致劳工“过劳死”;而富士康多地工厂发生过的员工跳楼、厂房爆炸等事件,更是让其背负了“血汗工厂”的名号。为此,自2011年开始,郭台铭就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,将用机器人代替部分工人从事单调重复的工作。
在富士康劳工的惨案背后,其发展经营模式或是“罪魁祸首”。富士康虽名为世界一流代工厂,名号上风光无限,然而实际上,富士康的产业发展却处在生产链的最底端,工人很少参与上游的研发。作为代工企业,富士康可以专注于订单下的生产,却不能分享品牌的价值,利润率极低。
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,以及多项生产成本的提升,郭台铭意识到代工并非一门长久生意。除了推出机器人应用以实现工厂自动化,郭台铭还积极涉足零售渠道、电子商务、自主品牌等领域,以求转型。
富士康能否摆脱苹果多年来的影响,顺利跨越代工这一阶段?一个多年专注于代工的企业,能否在其并不熟悉的领域,如电子商务方面取得成功?是时候对富士康的转型之路进行思考了。
苹果影响深远
富士康一度是iPad和早期款式iPhone的唯一组装企业,其50%的利润来自于苹果。通过苹果产品的流行与热销,富士康一度成为包揽全球50%电子设备代工的代工巨头。
在2012年富士康连续发生工厂问题时,苹果的供应链就曾受到很大影响,而当苹果产品的销量出现周期性萎缩时,也对富士康的收入构成直接威胁。2007年至今,凭借苹果的订单,富士康的营收实现了翻倍增长,至今苹果仍然是富士康最大的代工客户,没有之一。
“苹果产品的增幅对于富士康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,苹果公司业务增速下滑,富士康的业绩就会受到明显影响。”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对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说道。
据悉,2013年3月,苹果曾退回500万部富士康代工的手机(另有消息称,实际比宣布的更多)。若以报废处理,损失超过250亿。最终虽然没有选择报废,但是由此引发的成本分摊,迫使富士康付出了10亿元左右的额外成本,约占2012年利润的10%。
今年以来,苹果和富士康的关系表现出了松动迹象。一方面,郭台铭一再否认其收入主要依赖于苹果的订单;另一方面,苹果也将部分富士康订单转移至另一个苹果代工厂和硕手中。
然而事实上,富士康这一次仍旧拿走了两款iPhone新品的大部分订单。由于订单增加,难度加强,郭台铭多次亲赴工厂一线,实施监督生产。为了赶工发货,富士康在郑州、太原等主力组装厂区还启动了大规模招聘。
有分析认为,凭借获得更多的iPhone6订单,富士康与苹果的关系更加紧密了。
跨界遇挫折
有分析认为,为了解决代工利润不高,以及防止被苹果套牢后的风险转嫁,郭台铭曾多方布局以求转型。
根据规划,富士康的零售渠道分为五部分:第一是与麦德龙合作,建立万得城,以担当在一线城市与国美、苏宁对抗的重任;二是进驻大型超市的“店中店”敢创数码;第三是以赛博数码为主体在二三线城市开设的IT卖场;第四是覆盖三线以下城市的“万马奔腾”商店。
与此同时,富士康不惜通过投入巨资打通产业链,推出整机品牌“睿侠”电视和消费电子品牌富可视;通过收购“TaTop品至智能手机”,切入手机产品;甚至连手机外设设备,富士康也曾做过。
2013年4月,富士康进军电商领域,郭台铭成立了B2C电商平台—富连网,并与阿里巴巴的天猫合作,销售富士康生产的“富可视”品牌手机、平板、笔记本、电视、数码配件等产品。
然而,富士康的转型计划却屡屡受挫。赛博数码广场早已大规模关店,万马奔腾商店也没有真正奔腾起来。截至2011年底,万马奔腾门店在全国最多的时候也仅开出280多家,此前至少20家店面因亏损严重而关闭。有分析称,万马奔腾战略几近失败。
有分析认为,富士康一直是代工企业,没有销售经验,进入渠道肯定有盲目性。不过,自建渠道是一定要走的步骤。富士康要真正实现可持续转型发展,一定要走自主品牌之路,目前自建渠道的努力亦将最终导致自主品牌的诞生。
“不完全”转型
富士康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朝着同一个目标—自主品牌。从自主研发平板电脑,到自主研发手表,再到推出廉价的智能手机,富士康一直努力给世人展示一个“自主”的形象,然而一直以来,消费者却迟迟不见富士康“品牌”的踪影。
有分析认为,富士康在能力、技术上的不足,导致研发出现困难。并且富士康过于依赖合作伙伴,“自主”并非真正的自主。例如富士康和Mozilla合作推出的平板电脑,原型机由富士康研发,但是操作系统却由火狐提供。
管理咨询专家刘步尘在接受IBTimes中文网采访时表示,富士康现在是“两条腿走路,一只粗一只细。”粗的是代工,细的是品牌。富士康要想达到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,就必须让两条腿一样粗。
梁振鹏认为,富士康在未来的很多年内肯定还会以代工业务为主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鸿海集团已经开始进军液晶面板以及上游元器件的生产业务,这些业务不一定需要代工。
“未来如果要增加整个公司的利润,富士康首先要加大上游核心元器件的生产与制造比例。这部分领域的竞争并不那么激烈,而且技术含量与利润往往也会更高一些。除此之外,适当地成立一些自主运营品牌为主的子公司,尝试性地进行一些品类上的自由品牌业务,对于富士康来说,也是未来较好的升级之路。”梁振鹏说道。
据悉,富士康的理想蓝图很宏大,即打通整个产业的上下游,从昔日的代工大王转型,构建一个集电子商务、现代物流及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新商业帝国。
相比以往,现在的富士康已不能再被简单地等同于代工、等同于廉价劳动力、等同于流水线。在代工流水线之外,富士康在零售渠道、电子商务、物流等上下游都有所布局与建树。
转型遇挫,依赖代工,富士康的自主品牌之路并不平坦。不过,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,未来20年,将是中国品牌的高速成长期,富士康能否抓住机遇,成为未来中国品牌制造的新生力军,还需拭目以待。
|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charetec.com/te_news_news/2014-10-09/64363.chtml |